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新品

移动终端藏污纳垢家长难挡手机里的“血雨腥风”

时间:2017-09-04 17:14    作者:白鸽   来源:中新网    热搜:手机,移动,手机,移动阅读量:8146   

家长难挡手机里的“血雨腥风”

秦丽一边浏览手机网页一边帮即将上小学的儿子挑书包,旁边的儿子忽然大喊一声,“大奶头!”原来,在秦丽刚刚打开的一个学生书包页面下方是一条带“色”的广告:一个“露点”的胸部加上没底线的广告语……

最近的秦丽很苦恼,不想再像幼儿园时期对孩子全部封杀网络了,怕他将来跟新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但是没想到儿童频道的页面也会弹出乌七八糟的内容。

就在几天前,秦丽帮军迷孩子登录了某个视频网站,然后敲下了“小坦克”3个字,结果,动画片《小坦克》还没播放,网站上却弹出了一串很难删除的“不堪入目的广告”。

如果说9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那么00后、10后则是伴随着移动终端长大的。跟上一代不一样的是,他们接触的海量信息是随时随地的。

应该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就在探讨如何避免青少年儿童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为,“网络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模糊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在过去的纸媒时代,由于儿童认识的字少,不一定看得懂书。现在互联网作为一个融媒体,今天的孩子电脑技术又都很高,甚至有些小孩两岁就开始上网,所以网上有的东西都能看。

再加上那些不良信息会在身边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猝不及防”地出现,这更让00后、10后的家长忧心忡忡。

爸妈面前乖宝宝 同学群里变身“小太妹”

这两天刘湘无意间翻看了女儿的手机,“惊得下巴快下来了”。

女儿刚上五年级时,提出想要一个手机,因为“作业没记清楚或者有不会的题的时候可以问同学”。女儿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是那种特别安静的女孩,平时放学后即使碰到相熟的同学话也不多。刘湘对孩子一直很放心,于是满足了她的要求。

但是,这个暑假,刘湘发现女儿总是捧着手机看,觉得有些纳闷,一次,在帮女儿安装软件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作业群”,结果发现,乖巧的女儿在这个群里有一个挺“香艳”的名字,“优伶入怀”。

刘湘再一看聊天内容更是“大吃一惊”:

只见“优伶入怀”对一个男同学说:你知道×××(一女生)喜欢谁吗?

那位男同学回答:不知道。

“优伶入怀”回答:她暗恋×××(一男生)很久了。

男同学答:你有点污。

“优伶入怀”接下来的回答让刘湘“大惊失色”:你“tm”说什么呢?你爸妈抱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污不污?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太妹嘛!”刘湘说,她简直无法相信这个能随口说出“tm”的“优伶入怀”竟然是自己的那个乖乖女。

而女儿以“优伶入怀”的身份在群里所做的事情更是让刘湘惊慌失措。

刘湘发现女儿在其他几个群里都在玩着一个游戏,游戏的主玩者扮演皇上、王、主人等充当首领的人,然后列出一大堆香香艳艳的名字,让其他同学用发红包的方式“认领”,“认领”之后就会被“首领”封为“第一妖后”“宠妃”……等名分。

虽然这些名分只在“群”里通行,但是孩子们还是会为了得到一个“更高贵”或者 “更好听”的名分在群里打嘴仗,有的则选择给“首领”发一个更大的红包。

“我们从小很少让她看电视,那些低俗的、乌七八糟的东西更是很少让她接触,没想到有了手机和iPad之后,你曾经拼命为她阻拦的那些东西一夜间全部涌到了她面前,孩子‘照单全收’甚至还要变本加厉。”刘湘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的85.3%,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

当人们还没有找到既让孩子接触网络又不受网络毒害的有效办法时,青少年已经成了网络最主要的使用者。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越是听话的孩子越有可能是“问题孩子”。

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听话”是孩子的天性,而很多“听话”的孩子是把成年人的、社会上的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同时压抑了自己的部分天性。

有压力总是要释放的,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些社交平台成了孩子释放自己的渠道。这时确实需要成年人的正确引导。

网络不仅有“腥风”还有“血雨”

网络上不仅有让人不堪的“腥风”还有让人感到恐惧的“血雨”。

就在刘湘重新认识了手机里的女儿之时,比刘湘女儿大3岁的家住安徽的初二学生李明正在手机上跟同学热火朝天地聊着一款游戏。

这款游戏是李明无意间搜索到的,是一款恐怖游戏。李明介绍,最近周围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聊各种恐怖游戏。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按图索骥”,在网上也搜索到这款游戏,发现该游戏没有标明适合人群的年龄界限,但从网上显示的关于此游戏的图片和视频上看到,游戏内容较为恐怖血腥,同时玩家在游戏过程中需要躲避几个长相怪异可怖的电子玩偶,如果被抓到,主角则会“被肢解抽出器官”“与机械骨架绞在一起”“塞进备用的大熊皮套中”“只剩两个眼珠拖在皮套外”……死相惨不忍睹的游戏结果。

“青少年正值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孙宏艳说,“这促使他们喜欢探索新事物,所以即使鬼故事、恐怖故事挺吓人,但他们还是忍不住尝试。”

而这种对恐怖刺激的追求有时候会走向极端。

由俄罗斯传出的一种名叫“蓝鲸”的网络游戏,在很多国家的青少年中间很流行。活动的组织者会联系那些想参与的年轻人,要求参与者完成列表上的所有项目,这些项目简单的有“一天不和任何人说话”,稍微进阶一些的有“自残”,最后就是“挑选合适的时候自杀”。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有130名俄罗斯青少年自杀,而且这个游戏还在向世界扩张,而且已经传到了中国。

王嘉轩吓得手机掉到了地上。那一夜王嘉轩一直在做噩梦。

对此,孙宏艳认为要从几个方面去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从社会责任来讲,国家应该净化网络空间,国内也一直在这么做,如网信办出台文件采取相应的措施等,同时还需要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为儿童这方面的成长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其次是提倡学校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她认为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课改为媒介素养课,她称现在的孩子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可以说操作电脑的技术比成人更高,但是媒介素养反而没人会教他们,学校应该成为承担这个任务的主要角色,在课程中大量渗透媒介素养的教育,让孩子在面对信息时具有自我保护和鉴别能力。

另一个则是亲子关系,孙宏艳表示,作为家长的成年人,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有些家长的态度是自己可以玩手机但不让孩子玩,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应该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靠反对和阻止是不管用的。如果亲子关系好,孩子看到这些不良信息会告诉家长,家长可以及时进行积极的引导。实习生 苏琬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移动终端藏污纳垢家长难挡手机里的“血雨腥风”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