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新品

当我们都在谈论速8时,互联网时代艺术电影的出路在哪?

时间:2017-04-18 17:58    作者:肖鸥   来源:    热搜:互联网,电影,艺术,互联网,电影,艺术阅读量:7313   

4月18日,“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微影时代专场电影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分众化之路》, 以中国电影的分众化及艺术电影为样本,探讨分众时代的中国电影样貌,解析互联网如何助推艺术电影放映与发行,并以微影时代的大数据研究为依托,为行业、为公众注入新知,碰撞出了一批思想上的干货。

近年来,艺术电影在市场上的惨淡境遇引发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如何为艺术电影提供良好的发行、放映渠道,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分众时代,中国艺术电影的迷思

当市场越来越大,分众化的需求会日益明晰。单一类型的电影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出现类型更多元化的电影。随着互联网科技日益发展,数字拍摄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成为电影导演的门槛大大降低,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则进一步推动了创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多元。

如何理解电影市场的分众化?电影资方普遍明确的一件事是:我们要做类型明确的电影。《十二公民》编剧韩景龙表示,当下电影类型化更为明确,由类型来主导一个故事。

纯粹的类型片更像一个商品,会有其受众属性。艺术片更注重影片表达。商业片需要把握观众心理,而艺术片更偏向散文化的表达,电影主线模糊,更多的是情绪传达,这一点来看,中国观众素质有待整体提高。

互联网如何使得电影分众化成为可能?

《百鸟朝凤》提供了一个事实,通过强排片的方式也可以成就一个集大成的票房。

商业院线逐利无可厚非,一味苛责恳求强迫其增加排片,与商业片近身“肉搏”,并不是艺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比如,美国很多艺术电影并不采取在全国数千张银幕同时上映的“广泛发行”方式,而是选择分阶段扩大放映规模的“平台发行”模式。很多专家表示,艺术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能用短期票房衡量,而应通过不断放映、被受众解读的过程逐渐释放出来。

麦圣希提出,艺术片最需要的是时间,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口碑可以很快传出去,对于建立观众群是很有帮助的。但在商业影院,如果第一周票房不好,排片很快就会被砍掉。互联网可以提供很多数据,作为一个很好的排片参考。 排片的人需要给艺术片一个呼吸的时间,它和商业片运作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他表示, 放映艺术电影也可以实现盈利。那么互联网时代,艺术电影将迎来哪种转机?

相国强认为有两点: 互联网提供了多种资金渠道,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火爆之后,互联网需要全方位的架构,需要多种多样的优质内容填充平台。文艺片的回收就有了更多的渠道,在大陆可以通过新媒体版权的交易,比如付费点击来实现成本覆盖,解决资金问题,使得艺术电影持续创作下去。

另外, 互联网对于影片获得更多的观众也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助推。互联网渠道在资本的空间之外,呈现出了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让影片不断发酵。

劳雷影业副总裁杨城说到:“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看到更多的声音,这是一个用户观众发声的平台,我们可以借此感受到受众群体的特性。”

然而 麦圣希认为,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艺术电影的观影气氛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虽然速度显著提升,观众可以直接得到观影信息,观众对于作品本身的关注会更加密切。但观众去到电影院后,观影气氛与互联网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与商业影院是不同的。

谈到对于艺术电影未来发行的期待,嘉宾纷纷表示 希望互联网能更多的接纳艺术电影,像爱奇艺,具备前瞻性眼光,建设自己的艺术片渠道。艺术院线的建设,与整个国家的文化环境和政策支持都会有关系。 在国家层面能对艺术电影更多的支持和包容,而非防范和扼杀。

同时杨城指出,关键的问题是片源的匮乏和观众艺术修养有待提高。好的艺术片源实在太少了,国家影片进口权被两家国企垄断,难得有国外的艺术片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艺术片导演又面临题材上的诸多限制,这都会导致片源的不足。观众数量太少,主要是教育的问题,现在的教育太功利,公民整体艺术审美能力相对较低。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我们都在谈论速8时,互联网时代艺术电影的出路在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