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汽车

理性的放弃

时间:2013-05-03 06:24    作者:苏小糖   来源:    阅读量:6106   

前晚去看一位老人,她儿子是我的朋友。老人年过八旬,癌症晚期,我相伴在侧的短短几十分钟,老人坐也不是,躺也不是,那种痛苦,旁人怕是很难想象。

朋友问我:“知道现在我心里最希望出现的结果吗?”

我摇头,他说:“希望母亲能早些并安静地离去。”

我愕然,但很快便理解了他这种面对现实的态度。其实,这和孝与不孝无关,他的祈愿,更倾向于一种理性,当然,这个意愿的实现,得靠老天帮忙。

老人去日不多,已接近于弥留。医院回绝之后,西归之时,便近在眼前。如此的煎熬,生命基本没有什么质量可言,多一分钟的存在,就多一分钟的磨难。子女于心不忍、又无法替代,希望老人的走,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在道义上,每个人却必须做出延缓老人生命的努力,否则,放弃固然是解脱,却不免背负骂名,这也是子女的无奈。

人生总要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无论曾经如何。苟延残喘、无疾而终,抑或如禅宗所谓极乐灯尽,都是一个方向。南怀瑾老先生说过:“生死是本分事,有何了不起”,算是大彻大悟吧。

这几年,几乎每隔十天半月,就要去看朋友的父母或者送他们最后一程,老人七八十岁,虽有不舍,亦算是尽其天年。人活多老才算是老,本来也没有定数,乡下地方,很多时候说一个人“修来的福分”,不是指老人活着时的幸福,而是撒手人寰的利索。随着年龄渐长,这个道理,越发能够理解了。

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倡导的话,却千真万确。一方面是子女的疲惫,另一方面是看着上辈的挣扎而催生的于心不忍。前者成分居多,后者如我前面所说的朋友,祈愿母亲“早走”,便可视为“残忍”。可回归实质,这何尝不是痛不欲生者的自我意识?只是他们到了连死亡的能力都不具备时,一切只能屈就于天命,而这天命,多半是付出最后一点能量,和苦难相抵。这样的“存活”,其实就生命本身来说,毫无意义。

几年前,我有个做医生的朋友,女儿被车撞后抢救数月,脑死亡却在插管中“存活”下来。当初的那份痛,让为人父母如何能够忍受?可在流干眼泪并思考再三后,他自己动手拔了插管,就此终结女儿的生命。至今,我们见面都不敢旧事重提,但他却不讳言,到这个份上,真正的爱,是留在心底的思念,不是让女儿延续这没完没了的苦难。或许这份“残忍”非常人能够理解,但我却由此对他平添了几分敬重。

活着真好,这话是对的,但怎么“活”着,对应不同的个体还是要有区别的理性,生命有长度固然好,但不是所有长度,都值得期待。我不是以悲观的心理看待人生,而是基于生命应有的本义,由此引发些许的感慨。或许这感慨少了些人性的悲悯,却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放弃,通常被视为不孝、不敬、不爱,但是,很多时候的放弃,其实是对生命本身的另外一种尊重!我在朋友的祈愿中,看到了一份坦白;而在医生的行为中,则感受到了一份真爱!

 理性的放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