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势:自2025年初DeepSeek等模型开源后,中国超大规模云和AI提供商普遍采用开源策略,推动合作与创新。开发者可基于现有模型定制开发,加速技术普及。
影响:Gartner预测,到2026年,中国50%的AI产业生态将基于开放式生成式AI模型构建,降低中小企业技术门槛。
趋势:企业更倾向自主开发AI模型,而非直接购买标准化产品。通过融合专有业务知识,定制化模型可深度集成至现有系统。
影响:到2028年,中国企业对AI开发技能的需求将增长50%,内部团队将主导专有解决方案的研发与管理。
趋势:AI从辅助工具转向自主决策与任务执行。例如,微软智能体解析商业邮件、OpenAI的ChatGPT Tasks实现复杂订单处理。
影响:到2028年,33%的企业软件将包含代理型AI功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趋势: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设计,减少对高算力芯片的依赖。例如,小模型在性能媲美大模型的同时,降低计算成本和能耗。
影响:节俭型AI促进技术普惠,使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能在公平环境中竞争。
趋势:企业更注重AI模型的工程实践与定制化开发,而非被动适配标准化产品。例如,华为昇腾芯片结合“星链调度系统”实现算力突破。
影响:工程化能力推动AI在工业大脑、数字孪生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趋势:随着AI广泛应用,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风险凸显。企业组建跨部门团队,构建协作式防御体系。
影响:到2028年,60%部署AI技术的中国企业将采用该体系,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5%。
趋势:中国AI产业快速发展,政府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例如,到2027年,超过一半的首席数据与分析官(CDAO)将为数据素养和AI素养项目争取专项预算。
影响:人才储备成为企业AI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趋势:中国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态系统推动AI普及。例如,AI驱动的智能安防、交通流量优化等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影响:Gartner预测,到2030年,中国社会的AI普及率将超过50%。
趋势:科技巨头在市场份额上竞争激烈,但在AI价值链特定环节展开合作。例如,云服务商、硬件厂商与模型开发者共同构建生态体系。
影响:协同竞争模式推动AI技术标准化与普及化。
趋势:企业关注点从模型本身转向数据资源优化。独特内部数据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驱动力。
影响:企业加大投入,构建围绕“数据-AI”的完整生态系统,提升模型表现。
技术自主性:开源模型、轻量化设计和工程化能力推动AI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
商业可持续性:节俭型AI、协作式防御和人才战略确保技术普惠与风险可控。
社会包容性:AI融入日常生活与包容性生态构建,促进技术公平与多元化发展。
2025年是AI从技术爆发转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企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治理,通过战略整合释放AI潜力,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正如《Planable报告》指出:“驾驭AI的智慧,才是未来真正的竞争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