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新品

可穿戴设备寻找“刚需”理由

时间:2014-07-19 17:33    作者:湛蓝   来源:    阅读量:6798   

  本报记者 向 莉 本报特约记者 冯国川

  可穿戴科技或许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 4月发布的报告,可穿戴设备将很快发展成主流。2014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可达1900万台,2014年至2018年,年出货量的增长率可达78.4%。另据预测,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亿至50亿美元,未来2-3年将增加到300亿-500亿美元。

  预测的数据看起来令人鼓舞,谷歌、三星、苹果等巨头的争相参与,也给人们以信心。但业界对于可穿戴设备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质疑。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可穿戴设备当前并无技术障碍,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一些可穿戴设备是以牺牲美学而换取功能的。比如现在智能手表的零部件都是专门设计的,造成手表边框过大。不过,据说苹果已聘请时尚界、奢侈品界的专业设计师,希望将可穿戴产品打造成时尚产品。二是可穿戴设备制造商还没有找到让人们接纳它的理由。只有设备功能增多后,它才能真正获得腾飞,比如一款设备不仅告诉你睡了多久、晚上动了几次,还能提供改善睡眠习惯的建议,那样实用性更高,人们才愿意掏腰包。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总体来看,可穿戴设备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使用起来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如何提高用户的舒适体验,尤其是让中老年人像操作电视机那样,只需按一两个钮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方面需要大力提升。另外,像目前比较普及的手环,如何将数据传输到云端,传输到互联网,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有点接近信息孤岛的状态。

  “从产品的设计理念、外观到操作模式来看,美国比中国更成熟。但中国作为电子设备制造大国,也有自己的长处。”智城中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援非说,从数据收集、处理等后期各种增值服务看,中国与国外“处于同一个阶段”。因为可穿戴电子设备,说到底就是一个数据采集终端,只起到数据收集的功能,至于数据收集后怎么用,各国都在摸索,都不是很成熟。

  对于未来的市场前景,赵萍认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未来发展涉及的面会很广。比如,谷歌眼镜采集的数据越全,对现实的模拟就越真实,可以为盲人导航。“可穿戴电子设备不像智能手机、电视机那样有一个标准的产品形态,它非常杂,既有手表、手环,也有鞋、衣服、帽子等各种类型,每个形态都会有十几个厂家存在,市场空间很大。”

  陈援非表示,对于健康、运动及某些特殊行业的人来说,类似产品会是刚需。当然,用户的习惯还需要教育培养。国内厂家不要急功近利,应该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把后续服务做好,这样才能发展成长久的产业。

  随着果壳手表、咕咚手环、康康血压仪等可穿戴设备的先后发布,我国的企业正以高歌猛进之势参与道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工作。可穿戴设备的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该领域,它们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进行了专利布局。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呈现上升趋势。目前,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呼声不断高涨,专利申请量将持续增加。

  目前可穿戴设备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状态,全球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研发水平差距不大,还没有出现“杀手级别”的可穿戴产品。中国企业想要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崭露头角,在进行专利布局之余,还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力争掌握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芮益芳)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可穿戴设备寻找“刚需”理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