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要闻

朱玉辰:关于解读国际化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8-12-11 14:01    作者:张璠   来源:搜狐    热搜:国际,国际阅读量:4824   

编者语:

在2018年12月1日第14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分论坛——“对外开放与国际化”论坛上,朱玉辰先生发表了《关于解读国际化的探索与思考》的演讲,提出中国人想要走向世界、向国际舞台中央迈进必须做到人要走出去、企业要走出去、人民币走出去。敬请阅读。

演讲人/朱玉辰(新加坡亚太交易所首席执行官)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到南美的亚马孙平原、澳大利亚广袤土地上,看到这些肥沃的土地和大片的森林,由衷感叹:不公平啊,这些国家坐拥如此优良的土地、森林、矿产和石油资源,而人口却寥寥无几,感觉老天待人不公。可转念一想,在另一方面,老天又是公平的。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着一群最为勤奋的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在这片安详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出了璀璨的农耕文明。只是这个过程异常艰辛。中国西南多山,人们为了种植水稻只得到山上去修建梯田,放眼望去非常美丽,却是不得已而为之。耕作梯田要消耗更多的人力,而且对山地植被的破坏非常严重,实为无奈之举。可见,工业化来临前的农耕时代里,我们的土地资源是何等的匮乏,所有土地都被过度耕种。

中国近代史上,人口曾达到一个极限——4亿人,即所谓的“四万万”。粮食产能跟不上人口增长,于是引发了逃荒潮。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遭荒之后怎么办呢?闯关东去。山西那边的就去走西口谋生。广东、福建的人就只好划船下南洋。这个世界上,各国资源禀赋的分配毫无公平可言。诚然,我们中国人生来勤奋,这是我们最强的发展动力,但大自然许给我们的土地、矿产等资源不够养活我们这么多人。好在我们现在有了国际贸易,有了国内外联合。我们可以在全球通过和平的方式、贸易的方式,实现中国和全球贸易的再平衡。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的转折过程中。

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话题还是摆脱贫困、填饱肚子、积累资产,在这四十年里,我们积累人民币资产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外资。一个口袋里揣满了人民币,另一个口袋里揣满了美元。那以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要如何走下去?我想,就是要把积累的这么多能量释放出去,释放到全世界去。这样会使得中国人顽强拼搏的能力和全世界的自然、地缘资源有效结合,合理配置。我们打破疆域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资源整合,不光中国会因此强大稳定,全世界也会受益,从而更加进步、繁荣。总之,过去四十年,我们是一个吸收、积累的过程;以后的四十年,将会是一个释放、走出去的过程。一定会有这样一个拐点,现在就是这个拐点形成的过程。

下一步,是中国人走向世界,向国际舞台中央迈进。这需要“三个出去”。第一是人要出去;第二是企业要出去;第三是人和企业要扛着人民币一块儿出去。中国的走出去,是要沿着这三条路径演化出去的。

第一,人的出去。我认为中国人是分三个阶段出去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一百多年前,大量的华人到了东南亚、美洲、澳洲去当苦力和劳工。伴随着列强殖民地建设,中国输出大量的劳动力,这是中国第一代华侨走出国门的时代背景。如今,海外华人华侨总数应该在三千万人口以上,包括新加坡、美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华侨。这是“人走出去”的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劳工走出去,历经了百年风雨。

第二波人走出去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上学、就业为主。出去了多少人呢?少说也有上千万人。我知道新加坡目前人口有560万,其中新移民——也就是九十年代中新建交之后过去的中国人——有一百万人,这一百万包括学生、工人,有些拿到工作签证,有些已经拿到绿卡,还有些已经成为居民。每年我们到美国的留学生至少三十万人。这是第二个阶段。

现在我感觉已经到了第三波。第三波是这些出去创业的人。随着全球分工链的变化、产业链的变化,拿着支票的企业家走出去办企业。我们在国外有大量的建设工程项目、有大量的基础贸易公司,还有大量的科技公司在海外各地设立交易所。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第三股浪潮正在形成,我相信未来在这股浪潮中走出去的人将数以千万计。我想象若干年后的一种局面,百年前的华族、华侨,加上新移民、以及后来的投资型移民,海外的广义中国人口将达到五千万以上,从而构成“海外中国”的概念。大家知道日本有一个概念叫“海外日本”,我相信中国在将来也会有一个“海外中国”。

大家经常提及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说他们国内产业陷入重度调整、经济增长缓慢。可是日本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的经济并不弱,是GNP显著大于GDP的少数大国之一,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我到了东南亚这个地方,才发现“一带一路”并非我们首创,日本人早已走过这条路。东南亚大量的工业基础、大量的工厂设施、大量的资源类公司都有日本企业在背后控股。日本可以有“海外日本”,我想我们中国也将按照这条路径去建设一个“海外中国”。海外的五千万人口和大陆14亿人口形成对流和交换,通过全球资源的再平衡,我们的经济会越来越强大。届时,我们国家的增长基础不仅建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要建立在全球总体的基业上。到那天,我们才称得上“强经济”。

第二个走出去是企业要走出去,我们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市场、技术和人才,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庞大的体量堆积在国内的红海当中,必然会产生外溢效应。大量企业会随着产业链的转移而到境外设企业、建工厂、整合资源,所以企业会走出去。其实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去往世界各国,最初我们出国的企业只有餐馆,现在我们有了华为这样的企业。所以我们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三个走出去是人民币走出去,人和企业走出去是要扛着人民币出去的。我坚信,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一个坚挺的货币。现在兑美元是6.9的比率,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个比率是1比5的话,你想到那个时候中国人在全球的购买力会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会感觉全世界的东西都非常便宜。我坚信,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快就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全球最大贸易体,我们的货币不应该是现在只占世界结算的1.8%,将来总有一天,我们的人民币会与美元和欧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我们在贸易结算方面只占1.8%,所以我们至少还有30%的增长空间。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流通货币,我们也再无外汇储备之忧,我们缺货币就印货币,享受全球的铸币税,那个时候再讲金融安全,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今天我们在守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以后就不用再承受这种痛苦。所以,人、企业、人民币要协同走出去,如同百年前的中国人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走出去;殖民者、欧洲企业则是军队护送、牧师带着《圣经》陪同着走出去。新时代中国人走出去,也会是人、企业和资本一起走出去。

现在这个阶段的我们是“世界工厂”,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但这个时候还不是我们最强大的时候,强大以后,我们要把这种出口能力变成进口能力,成为进口大国。中国经济发生质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从产品生产能力大国转变为进口能力大国,将优势从我们的产品转向我们的市场。目前我们每年都有大量贸易顺差存在,再过若干年,我们的经济应该有大量的逆差存在。逆差和顺差之间转换的差值靠什么来弥补呢?中间的差值就是人民币补出去,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结构。进口顺差的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进口逆差的国家才是第一世界国家,才是强经济。进口顺差大转逆出现的剪刀差,就是要靠人民币走出去来弥补,是应该有这样一个局面的。所以我们为什么搞进博会,为什么推动中国变成一个采购能力大国,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成为采购能力大国,就可以像美国一样,想要制裁谁,不买你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只是依赖出口的大国,人家不买我们的东西,我们就丝毫没有还手之力。我们国家正在经历这一转变,这个局面未来大家一定能看得到。

回到我们期货业,应该说期货业经过各位同仁共同努力,时至今日差不多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我们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年有30亿手以上的期货成交量,拥有120多万个期货账号,50余个期货品种,产业对期货的参与也日益深入,这些都是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还有两个事情没办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第一个不平衡问题,是我们商品期货发展得好,但金融期货发展得不好。目前我国金融期货规模太小,从全球来看,金融衍生品的成交量应该占到整个市场的90%,我们现在仅发展了商品期货,因此还有90%的空间没有开拓。这个比例在中国也是适用的,甚至只多不少,因为我们的中间投机量、散户量可能更多。所以我们还有大片的事业尚未开拓,目前仅是比赛的上半场。

另一个我们发展的欠缺之处在于,时至今日我们还只是个国内市场,无论我们玩多大的成交量,无论我们怎么把产品做翻天,充其量只是国人自己玩,我们的国际定价能力、我们对产业的服务深度都是不够的。大家知道,中国现在做的比较成功的商品期货,其产品的根都在外边:大豆我们做的不错,豆粕我们做的不错,铜、铝、石油、铁矿石做的都不错,天然橡胶也不错,可是大家都很清楚,这些产品的根都不在中国,我们仅仅做了一个到岸的服务,我们仅仅覆盖了国内分销市场,大段的市场我们没有覆盖到,所以我们在国际市场没有影响力。这是我们全体期货界同仁们应该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我们构建了期货资本市场,拥有一个投资者群体,但仅存于国内市场,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又严重不平衡,是个跛脚。没有哪个国家的期货市场能靠关起门来搞好、搞大、搞强,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对外进出口依存度极高的国家。我们仅服务产业最后那一小段,大段我们都没有覆盖上,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所以,今后各位的工作应该是走向国际化。

我一直在创业当中,退休以后又创业。在我对生活的印象里,尽是招兵买马、装修房子、申请牌照的场景,一直在创业的过程中,一直走在创业的路上。到今天由国内创业走到海外创业,来到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是亚洲大宗商品的集散地,中国想参与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采购和销售的都要来这里。中国在新加坡设立的企业有7000多家。新加坡只有半个浦东那么大,720平方公里,车开40多分钟就到头了。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每天往返中国各城市的直飞航班有多少架次呢?100多。每天到新加坡的中国人2万多。这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到那儿去呢?做生意、做买卖。欧美人想要打开亚洲市场到哪去?也到新加坡去。新加坡是东西方的贸易聚集地。

目前新加坡的期货业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三个期货交易所都在那里设有代表处,铁矿石国际化、石油国际化、PTA国际化。到哪里找国际合作?到新加坡。所以三个交易所都在那里设了办事处。第二是像南华这样的一批期货公司在那里设立独资期货公司,香港是第一站,新加坡大概就是第二站,从长远来看,会往新加坡集中。所以到了那里,我又能天天见到这些兄弟们。第三是亚太交易所去了,这是中国第一次走到海外办交易所,我是给整个产业当铺路石、试验场,我们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去推动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我们5月份上市棕榈油期货,10月份上市人民币汇率期货,下月初我们会上燃料油期货。我们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请进来,请外国客户到中国企业来做交易,请他们吃中餐;带出去,把中国相关的产品直接带到成熟的国际市场上去,带到新加坡去,用国际规则去吃中餐,形成这样一个闭环、呼应。

总之,我给大家打了个前站,在新加坡期待各位常去坐坐,给大家做个试点,愿意跟大家分享心得体会。谢谢各位!(完)

朱玉辰:关于解读国际化的探索与思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