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要闻

镇宁自治县:让搬迁户真正融入“新居”生活

时间:2018-11-08 07:48    作者:樊华   来源:网易    热搜:生活,生活阅读量:5605   

在易地扶贫搬迁这项巨大工程实施过程中,镇宁自治县构建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的服务管理、就业创业、产业发展 “三大体系”,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扶持发展织牢保障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的目标。

9月23日,在镇宁自治县在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举办了一场中秋晚会,居住在小区的全县13个乡(镇、街道)的大部分搬迁群众前来观看,对于搬迁户张朝艳来说,这是只有在省外打工时才能看得到盛大场景。她说,“我们搬过来这个安置点,这个中秋节是我们的第一个中秋节,我感觉特别开心,也特别激动。”

园区内的镇宁自治县鑫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向景宁小区招工

张朝艳不仅在这里度过了搬迁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短短几个月,她还通过政府平台,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告别了经常外出打工的日子,成了小区幼儿园的一名辅导老师。张朝艳还告诉笔者,搬到这里,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得到了好的教育,就算孩子学习跟不上,但是其他方面都有进步,所以我们在这里工作起来就比较安心也很快乐。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2017年以来,为了解决更多搬迁户的就近就业问题,镇宁自治县人社部门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配套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基础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结合企业用工需要,收集了用工岗位18000余个,在企业跟用工之间搭建了就业供需平台。 在贵州镇宁永鸿祥鞋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百名员工正在各自的线上忙碌着。今年6月,良田镇陇要村的张金林搬迁到景宁小区,他现在已经是永鸿祥鞋业有限公司一名员工。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的时候,我们有点担心,怕来这里之后没有事情做,找不到工作,现在政府给我们解决了就业,以后就靠我们自己去努力,现在我已经适应并且爱上了这里的生活与工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让搬迁户不仅“有屋住”,更要“能致富”“能发展”“能融入”,政府通过引入大批轻工特色企业来着力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与地区产业的发展平衡问题,为贫困群众后续发展、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就业安置服务方式上,镇宁自治县采取外出转业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双策并举,重点依托镇宁特色工业园区来帮助搬迁对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镇宁自治县就业局副局长韦修平介绍道,“针对搬迁群众,目前已收集的园区企业岗位信息是1000余个,基本满足搬迁户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需要。” 据贵州镇宁永鸿祥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祥雄介绍,目前,公司试用了230多个来自景宁小区的员工,他们在公司的适应力比较强,而且也很适应这个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人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搬迁群众掌握一门技能,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新居”生活,从而有信心在“新居”创造财富。

在小区的另一边,一场厨师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几十名搬迁户在现场认真听着“师傅”的讲解,有着餐饮服务员经验的马小猛更是早早的就来到这里现场,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为自己以后开餐饮店打下基础。

镇宁自治县工业园区易地搬迁点景宁小区内举办厨师培训班

马小猛说道:“我觉得这次的厨师培训,能够解决我们以后的工作问题和创业的问题,不管以后我们在哪里工作,我们也是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固定的收入,等我毕业过后,我就会经营一家小店。”

据镇宁自治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黎松介绍,截止到目前,景宁小区共举办厨师、建筑、蜡染手工艺等各种培训共13期,有1000多人经过培训以后,进行劳务输出,实现了稳定就业。 这天,镇宁自治县巧手民族蜡染刺绣手工坊总经理梁海兰到搬迁户家里教授蜡染技术,她平时除了在厂里免费集中授课之外,也会根据搬迁户的时间到他们家中指导。梁海兰将制作蜡染手工品的工具和材料分发给搬迁户,让在家加工制作蜡染半成品,之后,再拿到她的手工坊里进行最后的染色和脱蜡等环节。这种用工方式不仅灵活,而且显得更人性化,使得一些家庭妇女可以一边在家照顾小孩一边增加经济收入。 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搬迁户们圆了“安居梦”之后,还开启了和睦的邻里生活,很多人通过各种场合的结识,已经处成了和谐的邻里关系,平时相互串串门,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乐趣。 一场穷窝到新居的搬迁,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改变了农民靠土为生的思想,新的就业方式不仅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也开启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大门。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下,景宁小区的搬迁户也正在凭借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共同铺筑小康之路。 (杨代香 陈海黎)

镇宁自治县:让搬迁户真正融入“新居”生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