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要闻

一门好家风三代战贫穷

时间:2018-02-17 07:07    作者:如思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8920   

本报记者刘久锋

行路艰难,千米海拔一路难到头;望天吃饭,七百多亩水田成旱地。这是往昔贵州省务川县胜利村的生活图景,200多户1000多位苗族同胞祖祖辈辈散居在这崇山峻岭的“腰杆”上。水,是苗家人生生世世的想;路,是“胜利”人岁岁年年的盼;富,是山民们祖祖辈辈的梦。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胜利村,和村民聊起王章礼一家,村民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嗨甲”。“嗨甲”是俚语,意思做事凶猛扎实。当地干部介绍,王章礼不但自己带领村民拼了几十年,还让5个儿孙入了党,3个儿孙参军,2个儿子进入村委会,祖孙三代带领村民,筑坝修渠、开山修路、发展产业,决战贫困。

祖辈的水:七年凿出九连环,苗家人顿顿有了白米饭,家家户户缸中有余粮

胜利村穷,穷根在缺水。号称水田700多亩,多数年景里,水田里产的不是水稻,而是红薯、洋芋。遇上天旱,村里的绝粮户只得上山摘野菜。

1972年,37岁的王章礼出任胜利村党支部书记。靠天不如靠自己,饱受缺水之痛的王章礼萌生筑坝蓄水修渠引水的想法。那一年,王章礼39岁。

白天,王章礼带领村里几名党员到距胜利村4公里的吴家沟水源点考察,研究确定沟渠开挖路线。晚上,召集院坝会,发动大家出钱出力。1974年10月,吴家沟“水库”工程破土动工。通过3年奋战,一条高6米,宽20米,底部厚10米、面部厚6米的水库坝基终于完工。

“水库”到胜利村,虽说直线距离不到4000米,但真要开一条渠,却需绕四道山梁,穿两道绝壁。整个水渠的推进,得靠村民右手铁锤左手錾子,敲敲打打,一点点敲,一点点凿。

历时4年,汩汩清水流进了胜利村。苗家人顿顿有了白米饭,户户米缸从此有了余粮。

父辈的路:卫星图上十八弯,一道银线绕其间,群山划出致富线

胜利村9个村民组出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左边7公里长的凤凰路,一条是右边4公里长的鹰子岩路,每条路都非常陡峭,并且非常狭窄。1984年开始,王章礼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山上山下不知跑了多少遍,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每条方案都要经过一些绝壁。

每年农闲,王章礼就与大儿子王大洪每人带一个工作组分别到凤凰岩和鹰子岩路开山修路。经过14年的努力,到1998年,王章礼父子带领村民共打通了7公里毛坯公路,剩下的都是芭蕉岩等最危险的地方,单凭人力根本无法施工。

他们从正安县雇手提式风钻机来凿山开路。然而,当风钻机师傅满怀信心带着风钻机来到芭蕉岩后,看见深不见底的山谷,风钻机师傅不敢下去,王大洪让风钻机师傅将操作技术教给他,他坐在背篼里,从芭蕉岩顶部垂下,在悬崖半山腰开钻。

到2004年初,胜利村9个村民组入组路全部建成通车。今天从卫星图上看胜利村,一道银线环绕其间。山路十八弯,那是王大洪领着大伙儿在群山划出的一道致富线。

子孙的梦:13载探索致富路,苗寨变成金银寨,大山变成珠宝山,产业兴旺脱贫胜利

引水通路,让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那么如何发展致富产业呢?

2012年,王章礼在外打工多年的孙子王旭回乡探亲时,正赶上村里换届选举,全村20多位党员一致提议,老支书王章礼一家几十年来为村民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于是推举王旭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候选人,并成功当选。

如何“胜利”脱贫,怎样“胜利”致富?上任伊始,王旭找到了党员致富能人,也是养殖大户的叔叔王政。

王政将自家存栏的50头半大猪分发给贫困户,生猪出栏,王政按供猪时的重量收回本钱,超出部分按二比八进行分成,贫困户占八。

“亏不亏?我算过账,不出本钱,就投点劳力。分成我占大股,这个事划算。”现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喂猪专业户”王尧章,每到赶场,逢人便打广告,说自家的8头猪“吃的是熟饲料,喝的是山泉水”。

终年不断流的吴家沟,已是“胜利”养殖产业的生命渠;来来往往的通村路,已成为全村人脱贫发展的致富路。

一门好家风三代战贫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