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公益

完善退出机制为民资解忧

时间:2016-08-29 12:28    作者:安靖   来源:    阅读量:6718   

8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明确了相关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项目将以吸引民间投资为重点,并为之提供投资导向与商机。此前,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民间投资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简称“民间投资”)15.8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只有2.8%,增速比1~5月份进一步回落1.1个百分点。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比1~5月份降低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和民间投资占比双降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目前,民间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对稳增长、保就业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很大。

有鉴于此,国务院多次向民间资本“喊话”,社会各方吁请民间投资进场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成效不是十分明显,民营企业家捂着钱袋持观望态度的居多。

这固然与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缺少有效投资标的、融资难融资贵、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等因素有关。但还有一种原因,即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势下,民间资本贸然投资,深一脚浅一脚,又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保障资本安全,往往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资金投出后需要在预期内退出。就像打仗一样,预设战场时,也同时把撤退路线选定,一旦战斗结束,或中途遇到不测,迅捷按事先设计的路线撤离战场。

当前我国投资资金的退出渠道相对单一化,PE行业的未退出项目居高不下。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9~2013年5年间,中国PE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7533起,投资金额合计1269.09亿美元,同期退出案例2245笔,退出案例数仅占投资案例数的三成,让民间资本长时间滞留在项目市场,拉长了项目投资的退出周期,承担较大的风险。

而同样是项目投资遇到挫折,企业发生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由国家兜底、埋单,而民企一旦发生亏损,各方逼债,政府袖手旁观望船沉,民企老板不得不“跑路”。项目再多再好,如果没有顺畅的退出通道,民营企业家也要背负后顾之忧。

因此,要想让民营企业家踏踏实实地接盘项目,舍得在政府规划的项目上花钱投资,必须完善退出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合作主体的权责关系,让民间资本进得来、退得出,进退裕如。要汲取多年前卖学校的教训,民间资本买得学校后,由于生员不足,出现亏损,政府不闻不问,特别是在制度层面没有明确的退出设计,学校成烫手的山芋,致使很多民办学校倒闭,老板含泪离去。

要建立民营投资项目风险基金。要建立国家层面的项目风险基金,民资进场后若遇不测,立即启动项目风险基金,予以帮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要通过项目企业股份上市、股份转让、股份回购和公司清理,来实现民间资本投资保值增值。要让民企投资项目优先上市,待到项目成熟或不能继续健康发展时,民企所持股份能及时转让脱身,有关公司要回购股份,或通过公司清理,保证民间资本不受损失。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完善退出机制为民资解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