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汽车

致六一——《铁皮鼓》和《小鞋子》

时间:2013-05-31 06:32    作者:风晴雪   来源:    阅读量:8579   

1997年上映

导 演: 马基德·马基迪

主 演: 穆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在伊朗导演马基迪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见什么?丑陋的贫穷和最珍贵的纯真。是的,贫穷是丑陋的。它使人“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无法不失去一些尊严。因为没钱,阿里一家只得过仅能裹腹、不时赊账的日子;得忍受房东的责骂、蔬菜店老板意味复杂的眼光;甚至连给孩子们买双鞋都成了一个奢想。父子俩假期上城找活干的那段是全片最令人压抑的段落。在家中看似颇有威严的父亲在富人区门口却露出了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没见过大世面的底层劳动者一切的木讷与怯懦,面对房主人的问询,连句整话也说不上,还被别墅门里的大狗吓得落荒而逃。回家途中,刚挣到一点钱的父亲“我可以请假一个月来城里干活,也许我可以挣到很多钱,我们可以给你妈妈买个熨斗,甚至,还可以租个大房子”,还要“给你们两个买新鞋子”——这些兴致勃勃的狂想随即被自行车刹车失灵引发的撞击声所遮蔽。

与残酷的贫穷构成触目对照的是孩子们的纯真善良。九岁的阿里不慎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他哀求妹妹“别告诉妈妈”,不想让患病的母亲忧心、不想让手中无钱的父亲为难;他哀求体育老师让他参加马拉松比赛,因为季军的奖品里有一双鞋……当最后阴差阳错得了冠军的阿里面对记者的祝贺抬起蓄满眼泪的大眼睛时,观众的心都被揪紧了。而阿里的小妹妹,也答应了哥哥“换鞋穿”的请求,每天下课拼命地奔跑只为了让哥哥能及时换上鞋子去上课;在发现穿着她丢失的那双鞋的小女孩原来有一个盲人爸爸后,兄妹俩悄悄地离开……这是导演了不起的地方,他没有歌颂贫穷本身,也不将富有视作罪恶,不搞所谓的“阶级对立”,而是以平和、冷静的镜头展现了现实。

片中的阿里一直在奔跑。采购生活用品,他跑;为了和妹妹换鞋上学,他跑;为了得到马拉松季军的奖品,他跑啊跑。那些路那么曲折、窄,跟拍的镜头晃得人眼晕心慌。影片的最后,失落的阿里在水池边坐下来,将磨出血泡的脚浸在凉爽的池水中,金鱼们正轻轻地聚拢来亲吻他的脚。而观众们知道,爸爸快回来了,他的破自行车上放着一些东西,其中有两双小鞋子,孩子们见到一定会破涕为笑的。这是个美好的、带着希望的结尾。只是像我这样的成年人看到这里却禁不住自问,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所置身的世界变得哪怕只是稍微更好一些呢?

文/鹅毛君

《铁皮鼓》

1979年上映

导 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 演: 马里奥·阿多夫 安吉拉·温科勒 大卫·本奈特

关于魔幻现实主义,起于常理而超越常理,无厘头得鞭辟入里、趣味盎然。无论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还是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哭着笑笑着哭,比现实更现实或许就是魔幻吧——《铁皮鼓》我觉得最魔幻的地方应该是小奥斯卡的鼓点搅乱了纳粹分子庄严的集会,最后奏出了《蓝色多瑙河》的舞曲,象征纳粹在德国、在世界上的闹剧,一场雨后干干净净。

原作者格拉斯对历史,对人性的洞悉或许是悲观的。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德国人的犀利和冷峻让人文的关怀和思考走到尽头才可能有乐观和反省的开头。作者出生在1927年的但泽朗富尔区,这片“历史层积岩”之地包含了太多东西,父母一方是德国人,一方是波兰人。而他的祖母在影片最后说了一句“我们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那片土豆田”——乡愁浓郁的土豆田。这是指出我们的来路,指的是人的出生,指的也是平凡或是罪恶的人性——那场众小孩喂小奥斯卡喝煮青蛙汤的那个片段。让我想起王小波和余杰曾推崇过的另一部诺贝尔奖的小说——《蝇王》;人性是什么?戈尔丁让一群孩子流落到荒岛,在这个没有信仰,没有大人没有权威的世界,这些孩子中的人性,人性中的兽性将暴露无遗。

格拉斯用文字,导演用镜头,没有给出答案,他们引发的是思考。思考孩子如何对待孩子就是大人如何对待大人。答案和节日给人的是舒适;因为那是现成的温床。思考有时候会让我们厌恶,让我们不适。只是我更喜欢向大家分享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子。正如友人所说的这个年代是混乱和轻浮的,可能再也找不到原著中洋葱地窖辛辣的泪水和上一辈又一上辈人随性的对酒当歌。

铁皮鼓响起,儿童节又将来临,消费还是纪念是个永恒的话题。

文/瓦尔登客厅

致六一——《铁皮鼓》和《小鞋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