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教育

南大“三三制”改革获国家特等奖

时间:2014-09-10 12:25    作者:青衣   来源:    热搜:国家,改革,国家,改革阅读量:8250   
  昨天,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完成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改革后,20年来江苏高校首次摘得特等奖。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杨甜子张琳

  什么是“三三制”?

  3000个学生

  就有3000张课表

  2009年9月南京大学新生开学,3500多名本科生成为“三三制”的首批“吃螃蟹者”。学生们发现,院系的壁垒完全被打破,课程、专业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全由自己做主。“3000多个学生就有3000多张课表,大家的选课各不相同,这对原有的秩序是一次根本的改变,也推动了教学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变革。”教务处陈建群处长告诉记者,学生按照学科大类招生进校后,通过一年左右的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并申请进入相关专业深入学习。进入高年级,学生根据今后的职业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全校丰富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资源,自主设计个性化的知识模块。“三三制”的第一个“三”指“三个专业培养阶段,即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第二个“三”指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条发展路径”,即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路径。

  之所以有“三三制”的改革,陈骏校长说,是出于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的思考,如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教学管理体制较为僵化等。

  学生“更有特色”

  1、“跨界型”:学新闻的转学医

  2009年,南大男生郭飞龙做出了一个让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的决定,他要转到医学院,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专业要实现“文理大跨界”看似很难,但到医学院参加考试时,小郭发现,考试的内容竟然是英语和人文知识,“做了大约10篇阅读理解,老师们考察了我的英语能力,还写了篇作文,就这样成功转了专业。”

  进入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后,恰逢南大启动“三三制”教学改革,郭飞龙成了学校“三三制”教学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郭飞龙表示,“三三制”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综合素养的提升。

  2、“学霸型”:他两年修完四年课程

  2009级数学系的高材生周正一,在南大的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两年读完四年本科课程的“校园牛人”。

  大二开始,他在导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学生读书会,并参加了南大的自行车协会,在协会中担任副会长,完成了川藏线骑行,环海南岛骑行等“壮举”。

  大四上学期,周正一参加了由“拔尖计划”资助的海外交流项目,前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换一学期,在交流期间,小周的自我规划意识依旧“超前”,选修了多门研究生的课程,并取得了全A的成绩。在数学系Hass教授和Fuchs教授的推荐下,得到了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数学博士的机会。

  老师“鸭梨山大”

  让理科生喜欢上哲学课

  学生们通过“三三制”收获了不一样的发展前景,但南大的老师们却因此而“鸭梨山大”。哲学系教授张强告诉记者,在“三三制”的探索下,老师们也不断对“怎么教”进行反思。“哲学是一门偏重文科的学科,但给学生们上通识课后我发现,前来听课的2/3都是理科生。”如何将看似深奥的哲学讲的“深入浅出”,让更多的理科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绝对是对老师们授课艺术的一种考验。

  更加注重生动性互动性

  深有同感的还有中文系的高小方教授。在文学院讲授古代汉语时,高老师可以旁征博引,与中文系的才子们尽情沟通。但作为通识课面对大量慕名而来的非中文专业学生,高老师改变了授课方式,“富有激情的课堂依然要保持,但需要更加注意生动性和互动性,调动起更多同学对于文学的兴趣。”

  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通识课上,我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学生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门课。”环境学院的教授左玉辉说,调查结果中,左老师牢牢记住了两个数字,“‘听别人介绍来的’的学生占36%,而‘盲选’的学生占了29%。”左玉辉表示,一届届学生的“口口相传”才能代表通识课老师的“口碑”,“盲选”的那部分则是逃课大军的主流。“只有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

南大“三三制”改革获国家特等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