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教育

普通高中以特色教育促提质发展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3-18 08:52    作者:沐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    阅读量:5176   

适性教育在本质上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指导学生基于自身基础和特点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成长。通过实施适性教育,学校提供与学生相适宜的课程教学和指导,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优势,实现最优化发展,学校也因此找到优化发展之路。自2009年以来,辽宁省大连市十一中学开创了以“适性发展”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特色,帮助学生实现了自我成长,学校也走上了迅速崛起之路。

让适性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适性教育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遵循顺应学生天性、完善学生人性、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一方面,将价值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将自由与责任作为核心伦理价值,进行以人性为核心的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灵魂,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坚持为每一个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与条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遵循学生年龄特征、遵照教育规律,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通过提供与之相适宜的课程教学和指导,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优势,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适性教育以育人为本,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

学校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基本前提,确定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彰显生命潜能,铸就生存能力,涵育生活品质”的育人主体。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主题,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学校育人路径:“启发信念,唤醒内驱力;尊重差异,激活潜在力;自主选择,塑造学习力;凸显个性,培育创造力,最终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构建“发展力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学科拓展课学习力开发课程、生活力培育课程、劳动力塑造课程等。发展力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实现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潜能得以开发,能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进而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能力。一方面,包括决策力、学习力、创造力、幸福力等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也包括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发展力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前提,是每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原动力。

适性教育的课程实施

学校本着培养终身学习者、和谐生活者、优秀劳动者的育人目标,构建了“一核两翼三力四类”实施路径,即以国家课程规范化实施为核心,以学科拓展课和校本选修课为两翼,培育学生学习力、生活力、劳动力,通过行政班上课、选项走班上课、分层走班上课、选课走班上课四类方式落实课程实施。

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打牢学生成长基础。整体规划基础性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以学科课程纲要编写为抓手,从学科目标、内容体系、实施策略、

习评价、保障措施等维度确保学科课程目标的落实,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对接高中阶段整体的学业质量要求和考试评价,建立科学有序的学科课程体系,保障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坚持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探索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新载体。以活动型学科探究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落实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目前,学校共开发九大学科72项活动型学科探究课程。充分利用校园特色资源,创新设计融合“五育并举”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形成“校园二十四式”,将学科课程内容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中,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育人功能。

细化完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适性成长。为真正实现“无差别尊重每一个学生,有差别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细化完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实现适性发展。选修课程包括学科类选修和校本选修两大类。

学科类选修课程的建设立足社会发展,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的融合,衔接大学先修课程,如发展中的化学科学、园艺与景观生态学、史料分析及研读等,拓展学科视野,提升学术能力;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融合,开发开设应用类、技能类课程,如科技英语、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财经与生活等,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与动手实践能力;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发与现代科技发展前沿接轨的课程,如数学模型、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校本选修立足学生个性成长,以“指导+实践”为指导思想,共分三类:第一类“基于个性差异的学业发展指导”,以开发学习力为目标,设置学业指导类课程,包括学习方法指导课、分类指导课;第二类“基于完满人生的生活发展指导”,以培育生活力为目标,设置生活技能指导课程,包括个性生活指导和群性生活指导课程;第三类“基于优势潜能的生涯发展指导”,以塑造劳动力为目标,设置劳动技术类课程、生涯指导课程、成长性德育课程。

学习力开发指导课程重在差异,拓展学习途径。将指导的思想与分层次教学的思想相结合,针对学生特点,通过基础性、拓展性、提升性三个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开设自主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批判性思维指导课程等三个阶段的不同必选课程,并配备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提供了三维的学业指导类课程。

生活力培育指导课程重在实效,获得完满人生。围绕学生“积极行为与品质”形成这一核心,通过情景模拟与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活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其中,个性生活指导课程包含健康与习惯、安全与自救、劳动与休闲三类课程。群性生活指导课程包含沟通与合作、礼仪与规则、责任与担当三类课程。

劳动力塑造指导课程,重在启迪,发掘学生“优势潜能”。以“指导+体验”为指导思想,设计与社会真实情况相近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感悟、提高能力、学会方法。如劳动技术类课程设置有现代农业技术专题、新技术体验与探究、传统工艺及其实践、三维技术与创意等科目;生涯指导类课程设有职业与专业、职业体验、模拟人才招聘会等科目;成长性德育课程设有明德大讲堂、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社会参与性课程等科目。

适性教育的指导实践

学校通过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继而获得人生幸福与发展的能力。

从精神气质和人格能力两个维度,构建以“根基德育”为主题的德育体系。在精神气质方面,强调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做到自信、自律、立、自强;在人格能力方面,做到严格落实规范教育与教养教育,守住学生人生底线;加强价值观教育,擦亮学生人生底色;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攒足学生人生底气;加强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人生底蕴。以“用人类文明涵养人性”为主题,开设人文精神培养类课包括科学中的人文精神课程,如诺贝尔大师巡礼、改变人类进程的科学发明等;人文学科大讲堂课程,如品书、品人、品人生、战争与和平等。

以“凸显个性,培育创造力”为主题,从提升学生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质出发,创新学习方式,打造生涯探索职业体验中心和心理赋能中心。生涯探索职业体验中心促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清晰自我的兴趣、能力,发现潜能,对未来生涯发展充满期待。心理赋能中心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据,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社会实践体验类课程借鉴国外经验,将社会模式引入校园,培养学生专业化精神和能力,开发了各类生涯体验性活动和生活体验性活动,如学生商店经营课程、霍兰德职业模拟体验活动、模拟人才招聘会、模拟商赛、生活达人大闯关等体验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得到优势发掘与展现。实施导师制,让指导有针对性。N+1导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生涯、学业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进步。

适性教育的文化建设

营造人文精神文化。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点,以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目标,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以实现学生的“适性发展”目标,积极营造学校特色精神文化——志勤文化。志勤文化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立德立志,勤学力行。以此为勉,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学校的历史发展,更是面向未来,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志勤文化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立德树人,潜心问道。

建设生态环境文化。学校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书香校园,发挥校园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绿化育人。学校精心栽种各种树木,让树木传情;开发毕业林,由每届毕业生种植一棵代表本年级的象征树,在母校作纪念;开辟学生种植园,让学生体会生活,在参与中体会美,得到教育。二是文化育人。学校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建设校园艺术墙,将校园文化醒目上墙;围绕学校特色文化命名校园主体建筑;在建校70周年之际,设校史馆,展现学校70年发展历程,突出近十年的特色建设成果,发挥人文环境的陶冶作用;计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跨学科综合实践基地、学科教室等,完善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

全面推行适性教育让学生逐渐清晰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基于个性优势潜能的最优化发展。与此同时,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为转型期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案例。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大连市首批特色高中、辽宁省首批特色高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展望未来,适性教育还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

一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优化学校特色内涵。在保障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选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二是落实以“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对接新教材、新高考,明确各学科主干的大概念、大主题,构建三年一体层进式的学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以评价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将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自我建构、持续反思作为深度理解的必要手段。三是将学校特色建设与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指导与评价、“五育并举”相融合,打造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适性教育模式。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践能力;开展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学科教与学的有效方式,交流先进经验,创设持续创新的适宜土壤。五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可视化、沉浸式学习、自主学习反思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普通高中以特色教育促提质发展的实践探索

相关内容